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会计问答 > 正文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提示: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

印刷术的演变历程主要是雕版到活字的过程: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我们接下来具体看看印刷术在各朝代的演变: 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隋朝的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在尝试木制活字失败后又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在历史上被称为印刷术的最大革命。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元代,胶泥印刷存在的诸多缺憾和不稳定,后来,王帧发明木制活字印刷。

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提示:

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如下: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4世纪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纸铺到版印刷,即为雕版印刷术。 考虑到雕版印刷术从发明到完善应用,从在民间流行到引起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的重视和记载,其间必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因此,专家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高精度的印刷技术。 它采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张纸上套印出多种颜色,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颜色的多少,分别刻成相同规格的版,然后,再按颜色的先后次序逐块印刷,套版的规格尺寸都要求准确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证在印刷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移动。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况下,必须依靠熟练的技艺来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称为套印本,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 “交子”,但未发现实物,看来,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 今天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术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制作技术是关键,我国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铜,锡,铅等原料,进行了许多尝试,也曾成功,毕升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近代的铅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胶泥制成一粒粒活字,经火烧硬,排置于一块带框并铺有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土的铁板内,用火加热,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将其压平,类似铁板可备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还出现过不少其它材质的活字,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传了下来,至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

印刷术的由来
提示:

印刷术的由来

印刷术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者是毕升,他是一个劳动人民,而他的服务对象同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的补充、发展、完善了印刷术,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术的种类
通常可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印刷4大类。凸版印刷所用印版的图文部分隆起,其中又包括雕版、活字版、铅版、铜锌版、感光树脂版及柔性版印刷等。凹版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又分为雕刻凹印、照相凹印和电子刻版凹印3类。平版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基本处于同一平面,通常即指胶印,但实际上石印及珂版印刷也均属平印范畴。孔版印刷主要是丝网印刷,即以丝网制成图文部分能透过油墨而非图文部分不透油墨的印版进行印刷。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是什么?
提示: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是什么?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 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