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有关中东地区的新闻、时事评论、风土人情

有关中东地区的新闻、时事评论、风土人情

有关中东地区的时事新闻: 范一飞满意与美银合作 建行中东投资未受损失  4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副行长范一飞接受了《华夏时报》等媒体专访,就该行海外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解答。范一飞还对市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建行在中东地区投资未受损失;4年多来,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完全遵守和实施了当初的协议,成为国有银行对外资开放的经典案例。  中东投资未受损失  范一飞表示,建行在中东地区贷款没有形成损失。对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贷款,已根据审慎原则充分计提了拨备,并在不久前进行了成功重组。目前该行在迪拜没有针对商业机构的贷款余额。  范一飞介绍说,长期以来,建行对迪拜在内的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对其国际化和多元化举措印象深刻。他认为,迪拜等地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建行一直积极审慎地探索在上述地区以多种方式拓展业务,包括在适当的时候增设专门的机构。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2009年,建行海外投资大额坏账包括其香港分行对迪拜世界约10亿美元的贷款,这笔不良贷款折合人民币约70亿元。因债务危机一度陷入困境的迪拜政府控股企业实体——迪拜世界(集团)宣布的债务重组计划目前已获得包括汇丰控股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主要债权方支持。迪拜世界3月25日发表声明称,公司计划在未来5至8年间通过两次新债发行筹措资金,偿还其拖欠的除迪拜金融扶助基金外其他债权方的全部债务,总额约为142亿美元。此外,迪拜政府也表示将向迪拜世界提供95亿美元新注资以帮助其完成债务重组。  另据报道,阿联酋银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在对该国贷款余额最多的前十大银行中,汇丰银行最多,有170.3亿美元;英国劳埃德银行最少,有15.7亿美元,建行并不在此列。  与美银合作堪称经典案例  范一飞介绍说,2005年6月,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签订投资协议的同时,签署了战略协助协议,同年9月战略协助正式启动。“4年多来,双方完全遵守和实施了当初的协议,成为国有银行对外资开放的经典案例。”  截至目前,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累计完成41个协助型项目、31个咨询型项目、233个经验分享项目,美国银行有超过1550名专家参加了战略协助。开展了5期共43名中层管理人员赴美跟岗培训,近3900名员工接受了由美国银行专家提供的各类培训。  经过四年多的合作,战略协助使建行在转变观念、引进技术、改进流程、培训人才等方面获得了综合收益,国际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正逐步转化为建行的日常行动,例如引进美国银行“客户之声”调查方法,推动建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落实;学习美国银行“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推动建行管理模式由“经验管理”向“数据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借鉴美国银行流程标准化、一致化的做法,推动建行的“流程银行”建设。  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建行各关键业务和管理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普通零售网点实现了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的转变。截至2009年底,建设银行共有1.3万家网点实现了转型。转型后网点产品日均销售提高64.8%,客户平均等候时间缩短了33.3%,等候时间小于10分钟客户占比达到81%。理财中心实现了从“产品驱动”向“客户驱动”的转变,共有1200家网点实现了二代转型,VIP客户服务时间占比提高31%,产品销售业绩比转型前增长14%。有关独立机构的调查表明,建设银行网点的服务质量已在各大银行中首屈一指。  低价收购美银香港获利丰  范一飞对于建行收购美银香港和收购后的建行亚洲发展十分满意。  2006年12月29日,建行以97.10亿港元完成收购美银亚洲,将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建行亚洲目前已成为建行在港澳地区开展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平台。三年时间,建行亚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资产额从369亿港元增长到816亿港元,客户存款从261亿港元增长到526亿港元,客户贷款从266亿港元增长到607亿港元。此外,香港澳门零售网点由2006年底的17家增加到48家(香港40家,澳门8家)。在此过程中,建行亚洲还先后完成了机构业务整合、与美国银行系统切割、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等任务。在保持优良资产质量,提取充足拨备的情况下,2009年建行亚洲实现税后利润达到8.88亿港元,创造历史新高。  建行在香港的业务内容日趋丰富。2009年11月,建行亚洲成功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AIGF),并易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财务有限公司(CCBAF)。CCBAF作为一家有限制持牌银行,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个人无担保贷款和汽车贷款等,信用卡发卡量超过50万张,持卡人约48万,在香港地区信用卡市场上占据了5%左右的份额。  让建行满意的还有不一般的收购价格。应该说,由于建行总行管理层的全力支持,收购时机选得好,操作速度快,是这次以较理想价格成功收购的关键。7350万美元的收购价格只是其资产净值的不到0.5倍。仅财务算账,CCBAF在去年9月末的净资产已达12.54亿港元,比收购价多出近6亿多港元。在当前海外收购动辄3倍、4倍收购市账率的情况下,这次收购确实有些“不一般”。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与欧盟中东问题特别代表会谈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4月1日在布鲁塞尔与欧盟中东问题特别代表奥特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中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对以巴和谈停滞不前表示担忧,呼吁有关方面配合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采取实际行动为恢复和谈创造条件。双方一致表示将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中东地区早日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体育大会首在中东举行 千名体育高层出席据外电报道:2010国际体育大会(SportAccord)是一个为期五天的体育界盛会,届时将有1500名国际体育界高层代表出席。这一年度会议包括100多个国际体育联合会及其相关协会的代表大会和全体大会。今年,第八届年度国际体育大会将于2010年4月25日至30日在迪拜朱美拉棕榈岛的度假胜地亚特兰蒂斯举行,这也是国际体育大会首次在中东举行。为了彰显迪拜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2010年国际体育大会的主题定为“国际体育界的地理区域变化”和“体育在国际重大事务中的关键性作用”。其它相关主题还涉及:体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中东体育、体育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的领导作用、体育自治和体育赞助等。大会发言人包括:国际足联(FIFA)主席约瑟夫-S.-布拉特(Joseph S. Blatter)、摩洛哥前体育部部长纳瓦勒-E1-穆塔瓦基勒(Nawal El Moutawakel)和里约2016协调委员会主席等,他们将分别谈及体育自治和非体育职权部门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等话题。里斯本条约于2009年12月在欧盟获得通过标志着2010年成为体育监管领域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同时也提升了布鲁塞尔在中东地区发挥的作用。这是欧盟首次赋予体育界所谓的支持权限。欧盟新推出的皮埃尔-德-顾拜旦行动计划包括了50多项体育活动建议,突出强调了体育在社会、经济层面和组织领域的积极作用。在由前国际奥委会市场营销和转播权营销总监迈克尔-R.-佩恩(Michael R. Payne)主持的战略会议中,来自全球各地主要体育赞助商的首席执行官们将探讨近期的热点问题和市场趋势。来自阿迪达斯、瑞士计时、奥迪和阿联酋航空的代表们将就赞助商与体育界应当如何合作才能实现最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最精辟的见解。 中东产油国在亚洲大搞原油库存以防俄国抢生意 欧美国家过去向来是石油需求中心,然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过后,需求已不振,中东产油国被迫在亚洲和俄罗斯抢占市场。  俄罗斯对亚洲增加的原油供应可能促使中东产油国加速扩大其在亚洲的库存计划。俄罗斯透过其由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沿岸的输油管道,供应物美价廉的原油,大有取代中东产油国家在中国大陆、印度、韩国及中国台湾等主要亚洲石油消费市场之势。  去年12月,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欧那密表示,沙特已接受一项提议,拟在日本建立“数百万桶”原油的商业库存,这突显了中国和亚洲作为需求中心的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该计划仍在商谈中。  在抢占东亚市场方面,沙特落后于阿布扎比。早在去年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就已经在日本南部一油库里储存了原油。  业内人士称,除北亚之外,中东石油生产国亦在研究在南亚和东南亚存储原油的可能。消息人士透露,新加坡正在建设的地下储油设施已经吸引了来自包括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兴趣。沙特亦考虑在中国存储原油。  俄罗斯目前运往亚洲的ESPO原油约为每日30万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增至每日60万桶。虽然相对于海湾地区出口量不算大,但俄原油能直接进入鲜有的需求仍在增长的消费中心,从而威胁中东生产国的市占率。

2,中东现在很危机吗?

是的,但是中东危机的决定因素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伊朗、以斯列,而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自911后美国为防止陷入经济衰退大幅调低利率将美国暂时拉出了衰退的泥沼,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及通货膨胀。目前美国甚至全球高高在上的房价便是有力说明,然而从去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下跌,已初步导致了许多次级贷款公司的倒闭,进而可能导致骨牌效应再次将美国拉入衰退的深渊,此刻美国又使出了其杀手锏---战争!
具体打那个国家是方向确定后具体方面的选择问题,而伊朗则因其战略位置及丰富的资源,牢牢的吸引住了美国大兵色咪咪的双眼!倘若美国经济持续恶化、战争迫在眉睫!

3,介绍中东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欧亚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阿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1.中东不包括阿富汗。2.中东包括非洲国家埃及。3.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储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最终可开发的石油储量(URR)
  为8050亿桶,占据全球URR19000亿桶的42%。同时该地区还是全球石油市场的重心
  所在,并且这种重要性将日趋明显。2002年该地区的七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
  、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和卡塔尔的原油和凝析油产量约为1854万桶/天
  ,其中大约523万桶/天的石油用于该地区的自我消费,除此之外的大约1331万桶/
  天的石油出口到世界各地。在这些出口石油中,其中有60%流向了亚太地区,19%流
  向了欧洲,15%流向了北美,剩余的出口到了南美、中美和非洲。
  沙特阿拉伯是该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约占据中东石油产量的41%,
  该地区的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占19%,阿联酋、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产量位居该地
  区的第三、四、五位,各自占11%的份额,卡塔尔和阿曼位居第六、七位,石油产
  量各占总量的4%左右。这七大产油国在2000年时的石油产量接近2100万桶/天,但
  随后由于2001年全球石油价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下跌过程,为了维持石油价格的平
  稳,欧佩克组织大幅削减了石油产量,2002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854万桶/天。不过
  去年底今年初以来,由于中东局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七大产油国暗地里增加了石油产量。假设到今年底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达到200万桶/天的水平,那么今年这七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将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将超过2000万桶/天。
  中东主要的石油生产国都已着手进行增加石油生产能力的计划,其中措施最为得力、效果较为明显的要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还有一些国家包括伊朗和阿曼则通过各种措施维持现有的石油产量。

4,中东动荡的原因

1、地缘原因。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欧亚大陆中段,是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要道,如丝绸之路。
2、宗教原因。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发源地,现在又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交界处,三大宗教历史恩怨很难说清楚。
3、资源原因。战略资源——石油丰富,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锚商品,大国必争之地。
4、内部原因。历史上伊斯兰国家曾建立过几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一战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瓦解,中东伊斯兰国家内部不和,给了大国利用的机会。

5,中东动荡到底怎么回事?

由于中东各国,曾经都有被殖民过,在独立过程中军队发挥了巨大做用,独立后就造成了军人独裁的局面,独裁者大量任用军人和亲信,他们把持重要岗位,造成大量贪污腐败,国内经济贫困落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各部族间的敌视,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的存在造成中东各国复杂的国情,在外部的刺激下各种矛盾就开始迸发,西方国家为了发扬西方的价值观,就会对那些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实行干涉,挑拨原本就脆弱的国内关系,扶持亲西方势力,结果就是各国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局面

6,中东地区形势介绍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7,中东乱局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中东时局的变化?

最根本的乱源在于“利益”二字!
历史根源:最早是来自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的王位之争。犹太人占据巴勒斯坦,后被罗马人赶走。后来阿拉伯人赶走罗马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犹太复国主义在一战前开始产生,旨在恢复犹太人的国家,选址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人商议失败,放弃。
英国人在一战之后统治巴勒斯坦,不限制移民,正值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犹太人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导致混乱局面。英国人无法解决,交给联合国,在美苏干预下,决议将巴勒斯坦分成两部分,犹太人占大半,耶路撒冷归国际管辖。然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端。

战略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评价: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8,中东乱局呈现哪些特点?你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东乱局,可见四大特点。
  其一,地区动荡此起彼伏。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等阿拉伯四国转型之后,它们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特别是经济滞后、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眼下各国政府尚难拿出较为务实的经济发展规划,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大跌。此外,巴以地区硝烟再起,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区,并大兵压境威慑哈马斯,巴方也以火箭弹还击,使得本已动荡的中东局势雪上加霜。
  其二,两大热点持续升温。一方面,持续长达20余月的叙利亚危机迄今未见缓解,流血冲突不断,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西方正就伊核问题对德黑兰拉紧“绳索”,逼其就范。
  其三,地区伊斯兰政治势力崛起。各国伊斯兰力量以政党面目出现,参与民主选举。它们在埃及、突尼斯、摩洛哥总统或议会选举中胜出,在利比亚、苏丹、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的议会中赢得了众多席位,在黎巴嫩间接掌控政局走向,使得中东地区出现伊斯兰色彩增加、世俗主义及其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的趋势。
  其四,美国的“掌控”能力大不如前。地区局势变化并未沿着美方设计的“民主”轨道发展,反而使得与西方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伊斯兰势力崛起、甚至掌权,地区人民反美情绪高涨。9月,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影片激怒了全球的穆斯林,有3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上街游行示威,以示抗议。愤怒的利比亚民众袭击了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难身亡。这均充分显示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失当。华盛顿若不改变其中东政策,必将失利更多。

  最根本的乱源在于“利益”二字!
  历史根源:最早是来自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的王位之争。犹太人占据巴勒斯坦,后被罗马人赶走。后来阿拉伯人赶走罗马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犹太复国主义在一战前开始产生,旨在恢复犹太人的国家,选址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人商议失败,放弃。
  英国人在一战之后统治巴勒斯坦,不限制移民,正值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犹太人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导致混乱局面。英国人无法解决,交给联合国,在美苏干预下,决议将巴勒斯坦分成两部分,犹太人占大半,耶路撒冷归国际管辖。然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端。
  战略地位: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运河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地球资源枯竭论,加上西方霸权主义列强的强盗逻辑的实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以掠夺能源为主要目的,到处发动战争,是导致北非、中东及全世界各地动荡局面的根本原因。

9,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怎样解决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两百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闭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掉,尼克松还下令减低他的座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美国为了对抗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斗争,威胁要使用武力占领这些国家的油田,美国的恫吓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迎头痛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发出严正警告,如果美国胆敢武装入侵,就立即炸毁油田和有关设施,彻底摧毁美国在中东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国家的坚决态度,迫使美国不敢贸然动手。
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国家对石油进口国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根据其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凡是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或断绝外交关系或为阿拉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凡是积极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的国家,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对中立国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石油本来是阿拉伯国家的宝藏,可是多年来它并不能为阿拉伯人民造福,却成了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把宝藏当作“武器”,在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运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阿拉伯人民通过这场斗争,在政治上扬眉吐气,进一步觉醒,认识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国主义的有效力量,他们决心要掌握自己的资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10,在中东地区,巴以冲突不断,下面不属于冲突原因的是

D.对煤炭资源的争夺 (中东地区煤炭资源很少没得争。欧洲和欧亚大陆、亚洲太平洋地区、北美洲的煤炭储量较为集中,非洲、中南美洲、中东的储量很少。)

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曾在此建立过国家,犹太教的以色列先建立后来被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驱走,之后以色列人要复国,这既是民族宗教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以色列人同意,建立了国家,阿拉伯人不同意没建国,后来还引发了中东战争。至于耶路撒冷,这是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圣地,巴以都声称要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国家。

11,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急。。。等)

中东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有全世界最多的石油,苏伊士运河更是西方国家经济命脉.巴以冲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持续几个世纪的矛盾的延续.
巴以冲突一剧烈,石油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影响全球股市和金融.因为石油价格一上涨,西方国家多是耗油大国,他们的民众受不了没有汽车和班机的生活,他们就会对政府施压,迫使政府转变立场.
巴以冲突对于美国是头疼的事,一方面美国要袒护以色列.另一方面,它要在中东推行美式民主,打击恐怖份子,还需要石油.巴以冲突最大的受害者可能就是美国的经济了.
巴以冲突,周边国家一般会出现三种影响:一,与以色列关系较好的国家,经济较为稳定;二,反对以色列的国家,经济波动较大;三,与巴以双方都关系不错的国家经济较为稳定.

12,中东局势动荡有哪些因素?

1、局势说明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动乱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13,中东局势动荡的根源是什么?

1、局势说明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动乱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