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魏延算多厉害,正史

魏延算多厉害,正史

应该说,正史上,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与赵云差不多平起平坐。

刘备在世时,魏延已经从牙门将军、镇远将军,一直做到镇北将军。诸葛亮接手后,又封都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任命魏延为前部指挥官(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8年(公元230年), 又晋升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爵位也升了两级,从亭侯(都亭侯)晋升为县侯(南郑侯)。地位一度在赵云之上。

但是赵云比较谨慎,魏延则十分张狂,堪称是蜀汉后期最牛的一个人。(详见后文)


《魏延传》说,当年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准备回成都,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汉中。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担此大任的一定是张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想(飞亦以心自许),然而刘备却破格选择了魏延,结果“一军皆惊”。 刘备当然看得出众人的不服,便大会群臣,问魏延说,寡人委爱卿以重任,爱卿打算怎么样呀?魏延说,曹操如果倾巢而出,末将就替大王挡住他(拒之)!如果派一员偏将率十万人马来,末将就替大王吃了他(吞之)!这可真是气壮山河!

事实上魏延的确英勇善战。所以,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就既曾经“督前部”,也曾经“为先锋”。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得合不拢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祁山过程中,魏延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

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呢?因为他们“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这个说法有证据吗?有。

《三国志•魏延传》说,每次出征(每随亮出),魏延总是要向诸葛亮请兵(辄欲请兵万人),让他单独率领一支队伍走不同的路线,两路出击,会师潼关(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就像当年韩信替刘邦打天下那样(如韩信故事),而诸葛亮也总是不答应他(制而不许)。于是魏延便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谓亮为怯),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其实,从魏延的履历看,诸葛亮对他还是重用的。毕竟,魏延是刘备赏识的人,正所谓“先主重臣”。前文已述,刘备在世时,他已经从牙门将军、镇远将军,一直做到镇北将军。诸葛亮接手后,又封都亭侯。建兴5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任命魏延为前部指挥官(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8年(公元230年), 又晋升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爵位也升了两级,从亭侯(都亭侯)晋升为县侯(南郑侯)。另外,据《三国志•刘琰传》,刘琰与魏延闹矛盾,被诸葛亮责备的还是刘琰。

魏延最后蒙冤被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

《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这个人善待将士,勇猛过人,又生性矜持高傲,当时所有人都让他三分,只有杨仪不买账(惟杨仪不假借),魏延便把杨仪恨到骨头里,水火不容(以为主忿,有如水火)。那么,这两个人的矛盾闹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坐到一起说说话都不能。《三国志•费祎传》说,魏延和杨仪只要坐到一起,就要吵架。吵着吵着,魏延就会拔出刀剑来对着杨仪比划(举刃拟仪),杨仪则哭得泪人儿似的(泣涕横集)。这时,也就只有费祎能当和事佬了,费祎的办法,是插到两个人当中去,一边劝解一边把他们拉开。

2,魏延为什么要谋反呢?

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蜀汉的北伐大军在撤退时,发生了著名的“魏延谋反”事件。魏延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返回汉中,烧毁栈道,然后向蜀主刘禅上书说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向后主上书说魏延谋反。最终,魏延被大将马岱所杀,惨遭灭族。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为何却走上谋反之路呢? 魏延跟随刘备参加了入川之战,期间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安排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人们都觉得非张飞莫属了,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的。然而,刘备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此后,魏延的官越做越大,“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魏延率军进入羌中,大破魏将费瑶、郭淮,“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在诸葛亮病死之前,魏延在蜀汉军中排在第三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诸葛亮,他身为丞相,掌握着蜀汉所有的军队;排名第二位的是刘琰,他当时的官职是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不过刘琰“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 建兴十年,刘琰因与魏延不和,被诸葛亮遣回成都。所以说,在诸葛亮死后,军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魏延! 那么魏延为何会谋反呢?其实魏延根本没有谋反,所谓的“魏延谋反”事件不过是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而已。以魏延的资历、能力,完全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可是诸葛亮在世时,就不断压制魏延。比如说诸葛亮生前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临终前做出的决定,也没有与魏延商量。 蜀汉政权中,地位最高的当属荆州集团,而荆州集团内部也产生了分化,一方面是以诸葛亮为首的文臣,另一方面则是魏延为首的武将。诸葛亮生前,安排蒋琬、费祎等人接任自己的位置,完全将魏延排除在外。蒋琬、费祎等人很明白,自己的资历、官职比魏延要低,他们想坐稳位置,必须除掉魏延。 诸葛亮生前,明知魏延与杨仪有矛盾,还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结果,魏延闻讯大怒,“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当时,魏延就想和前来打探消息的费祎发布联名书,通告全军,结果魏延被骗了。

3,鳌拜为什么要谋反?

鳌拜并没有谋反之心,只是鳌拜专权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康熙帝的决策。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 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扩展资料 人物传说 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 如律 参考资料鳌拜_百度百科

4,三国史中的魏延到底忠不忠

诸葛生前很欣赏也很喜欢魏延,有所谓“凭魏延之骁勇”。在这一次北伐,魏延是前锋。前锋扎营必然前与主营,而且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前锋大将怎么能总是回主营?史书上也说了,诸葛亮死后是秘书长杨仪派秘书费祎去通知魏延的。
  有人说杨仪是当时远征军最高长官,其时魏延官拜征西大将军,有假节的身份,而杨仪不过是长史,秘书罢了。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从命”这一条,其实这里已经说明诸葛亮是相信魏延带兵的能力的,只是由于诸葛本身事必躬亲的态度,使得他之前总不放心别人来做大事。-----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本身应该也想过,他死后,杨仪等文官,在姜维的保护下回成都,而魏延则带兵继续对抗司马懿。
  就这一件事情,害的那些崇拜诸葛的人们为了诸葛的名誉,便处处迫害魏延,一直把他打为现行反革命,到了罗贯中的小说中脑袋也长出反骨了,谬也!只是说明这些诸葛的追随者也不了解诸葛!
  而且若魏延想反,何必在发现杨仪蒙骗他之后还带兵回成都呢?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往成都报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文官帮文官了,董允、蒋琬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也导致了刘禅的判断错误,而魏延则兵散而亡。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认为,是魏延方向感太差,走错路了!
  倒是他的敌人,杨仪后来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骚中说出当初应该降魏。‘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或也可以反证魏延没有叛蜀。

  用魏延来和其他几员蜀国大将比较一下。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0c1f5010005np.html) - 三国史上真实的魏延_旭戈_新浪博客 魏延其人,在参加刘军之前,并未参加过其他军队。由于他英勇善战,又知兵法,被刘备器重。诸葛亮死前,大家公认其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三国志·蜀·魏延传》记载:“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但其性情孤傲,受其竟争者杨仪嫉妒及憎恨,与其结为死敌,后被杨仪部下马岱所杀。
附:《三国志·蜀·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

5,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的真实历史资料?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小说《三国演义》里把魏延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一个反贼,这是非常不公正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经了解了,在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历史上的魏延是蜀国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魏延跟随刘备是在荆州,由于他做事果敢、有魄力,当年刘备在夺得汉中,特意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以致于“一军皆惊”。魏延就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所提出的袭取长安之计,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过人。而且魏延本人还很会打仗,在北伐中,曾两次大破魏军。“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和“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在当时蜀国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威望来说,魏延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未能重用,“未尽其才”,而持批评意见。但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尽其才”呢? 在讨论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把怎么样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讨论清楚。“重用”一词,查字典后得知,其意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那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究竟是怎么“用”魏延的。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上的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造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上记载:“五月辛已,乃使张合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应该说一直都是很看重魏延的。自从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被任为汉中太守来,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汉中抗曹的最前线。在此期间,刘备东征、诸葛亮的南征时北方一直很稳定,这全凭魏延在北方的镇守的功劳。魏延在汉中,常以“实兵结围”的战术,在蜀国的北部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从侧面配合了刘备的东征与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军事才华。为此诸葛亮在驻汉中后,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除了在一出祁山时,诸葛亮“违众议,拔谡”外,魏延一直被授以重任。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入南安界,大破魏将郭淮、费瑶。建兴九年五月,司马懿令大将张合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又大破司马懿军,有很大的斩获。怎么能说诸葛亮被重用魏延呢? 另外,我在这里兼答WOWOO兄在《千古奇冤》一文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的问题。 第一,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一是“拒”。对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几乎是一概拒之门外,不加采纳。”魏延提出袭取长安之计,是存有相当大的缺陷的。这点许多同志和我都对此做过阐述,我这里就不再做展开了。至于“诸葛亮一概拒魏延之计于门外”这一说法也有问题。因为魏延每次提出的建议,基本上与一出祁山时提出的计策相一致。魏延此计本意即为出奇不意,只有在魏军无所防备之时,此计才能收到更大攻效,一旦魏军加强关陇地区的防务,魏延此计的成效性无疑要大打折扣。既然第一次魏军未有防备之下,尚未被采纳,那在以后的北伐中,魏军对关陇地区明显加强了防备,这样的计策能被再采纳吗? 第二,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二是“弃”,对魏延采取弃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显的例子。”这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上面我已说过,诸葛亮除了在一出祁山时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几次都委以魏延重任。即使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仍用魏延为先锋、督前部。 第三,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三是“疑”,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虑,总觉得魏延不听话,不顺手,难驾御,疑心其久后谋反。因而对魏延总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而采取了调和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而留下了后患。甚至他在听到了吴孙权挑拨地污蔑魏延“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之后,还以为“知音”。这就势必在蜀汉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诸葛亮后可能“谋反”的局面。”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心,怕其久后谋反,这点更是无从稽考。相反“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 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这正是体现了诸葛亮用人一贯用人之长,不责其全备的用人主张。再有孙权对魏延的评论也不是什么污蔑之词。如果真要是污蔑的话,那魏延就应该在诸葛亮死后能服从命令,不搞什么“军谏”。但是事实上魏延还真是“不争气”,偏偏就给孙权说中了。诸葛亮一死,就和杨仪的个人矛盾发展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还差点使十万蜀军由他而故,陷入全军覆没的险境。 第四: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四是“防”,乃至设法除掉。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汉的异己力量,对魏延采取了防范其谋反乃至设法除掉的态度。诸葛亮在病危时,抛开魏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礻韦]、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的部署。这种部署,势必引起魏延的不满,“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结果是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魏延被杀,这不是假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用心何其苦!!!!”如果说诸葛亮把魏延看成蜀汉的异已力量,那他又为什么要“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且诸葛亮在病危时,并没有抛开魏延。“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令延断后”,就是想仿照当年曹操在征张绣时,贾诩料定曹操会把精兵猛将置于部队最后,掩护部队的撤退。这反而更能体现出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而且这里是“令”,也就是说让魏延奉命掩护部队。只有在“若延或不从命”的情部下,才“军使自发”。这就说明是完全取决于魏延本人对此命令的执行态度。根本就没有想要抛下魏延不管的意思在内。至于“诸葛亮要假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之说,这更是无稽之谈了。诸葛亮如果要杀魏延,根本就不必假杨仪之手。在撤退之前,只消在帐内埋伏下几十个刀斧手,请魏延来,一举就可杀之,又有何难?又何必要冒着大敌在后,而蜀军再起内讧的危险,难道说诸葛亮真就致十万蜀军的性命于不顾吗? 我就再拿魏延同赵云做一比较。 先说资历。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要比魏延长得多,甚至比诸葛亮本人还要长许多,可以说是仅次于关、张两人的开国元老。再论军事才能,赵云也未必逊于魏延。当阳一战,赵云保后主得脱重险;汉水一役,更是把赵云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里我先说段题外话。有人把张辽”威震逍遥津“一直比做是以少胜多的典范。但我却一直认为”汉水一战“与”逍遥津“一战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赵云演出的是一场真正的“空城计”,而张辽是趁孙权立足为稳;赵云所面对的是智计“殊绝于人”的大军事家曹操,而张辽则面对”短于行阵“的孙权;赵云当时手下只有一员名不见经传的牙将张翼,而张辽还有像李典、乐进这样的名将为其羽翼。)至于为人师表、个人素质品格方面,魏延更是比赵云相差甚远。“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见《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由于“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见《赵云传》);“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见《云别传》)。可即使像这样败中求胜的优秀将领,尚要衩贬为镇军将军,赵云本人却未对此有何异议。而反观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见《魏延传》)。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元勋,一位德才皆备的杰出军事将领,所得的荣誉和官位也未必高于魏延。甚至于在建兴五年时,赵云应该说还是魏延的下属官员。如果再以网上一些朋友根据“太阁”系列的说法,把赵云归入诸葛派下,那赵云岂不是更要对此“未尽其才”,而“愤愤不平”,以致于要“跳楼自杀”吗?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到问题的差距。将魏延与赵云两者相较,我们还能说诸葛亮未能重用魏延吗? 如同WOWOO兄所说一样,魏延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如果大家细心看过《三国志》的话,我们就能发现魏延其实和关羽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关羽“刚而自矜”,魏延“性矜高”;关羽“善待士卒”,魏延“善养士卒”;关羽“骄于士大夫”,魏延“当时皆避下之”。一个不善于团结队伍的将领不是一个好将领。关羽最后也就是因为“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如果把军事大权交由魏延,谁又能保证魏延不走上关羽的同一条道路呢?(而且在陈寿评论魏延、杨仪时,也说道“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军人?而军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做为一个军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服从上级下达的命令,贯彻上级给予的的方针意图。而做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就应该至始至终把国家、人民、部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应该斤斤计较于个人的荣辱得失。魏延在北伐时,应该说对诸葛亮下达的命令还是能尽心尽职地完成的。虽然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但他也能以服从命令为已任。应该说,在这点上,魏延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在诸葛亮过世后,魏延还有此意识吗?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见《魏延传》)。如果仔细回味魏延所说的话,就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魏延想要继续完成北伐的大业。“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第二:是想表现自己。“丞相虽亡,吾自见在”;第三:即为不服杨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上述三个想法,除了第一种还可以说是为国为民的味道,而后两种则是完全出自于个人目的了。且不论魏延是为公还是为私,违抗诸葛亮撤军的命令,其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是一种不顾全大局,损害蜀汉国家利益的行为。公然不服从命令,大搞个人意气之争,致国家与部队的安危于不顾。抢在撤退部队的前面,擅自破坏南归的栈道,企图搞“兵谏”。当时的蜀军处于进不可进、退无可退的险境,前有魏延率军拦截,后有司马懿带兵追赶,如果不是有姜维和杨仪的巧妙安排,“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和司马懿对张合之死还心存余悸,十万欲南归的蜀军完全有可能因为魏延与杨仪的意气之争,而全军覆没。以致于王平上前质问魏延,连魏延的部下也知道曲在已方,纷纷离魏延而去,这就叫做“失道者寡助”!以一已私怨,致国家利益与部队的安危于不顾,这样的人还能算是真正的军人吗? 诸葛亮用人一直主张德才皆备,但并未以此来苛求别人。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对一个国家来说,忠就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人,都可以提拔之。所以他对像法正、李严、何祗、魏延、刘巴、杨仪、张裔之类身上有性格缺陷的人也一视公平,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写下此文,并非要刻意贬低魏延其人,而是想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到诸葛亮用人的策略与原则。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魏延身上有些毛病而弃用之,相反在北伐中始终委延以重任。但是魏延此人虽有大将之才,却无大将所应具有的气度与品德。因此诸葛亮任魏延为“先锋,督前部”,是用魏延军事之所长。而不把军事大权交由魏延,则是避其性格之短。这也正是诸葛亮用魏延的高明之处!

6,魏延的简历 要正史

简明历史传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 魏延(三国志11中的形象)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三国志10中的形象)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徐澄清:《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