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香港历史

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2,中国的历史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3,于山风景区的历史

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鳌,最高点鳌顶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称大鳌24奇景,民国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芜。碑廊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979年后,开始修复景点。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白塔寺和白塔,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从万象亭左转,循扇形石阶而上,便是戚公祠。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4,女干尸保存完好的秘密是什么?

这具干尸最吸引人的秘密是,她在43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自然腐烂并且保存相当完好。 尽管现在就要求研究给出合理的答案是太早了,负责干尸解剖的韩国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病理学者博士还是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这具女干尸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是死者死时的气候条件和早期的埋葬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是12月寒冷的气候和死者厚厚的棉装的包裹,在死后的3个月里有效地阻止了细菌的入侵。 双层结构的棺木,并且涂有一层石灰泥,完全阻止了氧气的进入。 死者的衣物产生的一种酸性物质使棺材内厌氧细菌的含量增加,使尸体不会腐烂并且保存完好。 韩国人在死者心脏部位发现了厌氧细菌的孢子。这为解释尸体自然木乃伊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酸性的土壤、变化无常的气候,尤其是没有用人工方法保存干尸的传统,使韩国成为不是一个木乃伊干尸的多发现区。 女干尸

5,我国发现一具女尸,究竟有何研究价值,美国愿用月球种子交换?

之所以美国愿用月球种子交换我国的一具女尸,那是因为这具女尸有着很大的考古价值,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这具女尸依然栩栩如生,尸体保存的非常完整,就连头发是乌黑的。作为保存最好的一具湿尸,很多国家都想要研究一下。 我们都知道考古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通过考古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对文化的发展也有帮助,通过考古,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过程。在70年代的时候,我国挖出了一个很大的墓葬。经过研究,原来这个墓的主人是几千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人,而且在棺材里还有很多价值不菲的陪葬品。 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最为珍贵的就是墓葬主人的尸体了,因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位墓葬主人的尸体依然完好无损,甚至都没有腐化,这个墓葬主人就是辛追夫人。当时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就连国外对这件事情也很关注,因为这个女尸是现在世界上保存的最好最完整的一个湿尸,有着非常高的考古价值。 后来根据对辛追夫人的遗体进行研究,发现辛追夫人的体内有一种血吸虫卵,本来这是日本先发现的一个案例,但是从辛追夫人的尸体研究表明,应该是我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案例。后来日本为了得到辛追夫人的一根头发,向我国捐款,以此来交换。美国给的条件更诱人,他们愿意用月球上的土壤来换取辛追夫人的尸体。但是这是我国的文化,所以国家在慎重的考虑以后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6,古墓中的女干尸是怎么被发现的?

2003年11月,韩国大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对他们去年发现的一具400年前的女干尸的初步研究结果。 这具干尸是在为埋葬新的死者挖掘墓坑时被偶然发现的。这对当地的考古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发现。 研究人员被干尸的特殊情况震惊了!这具干尸的肉体、内脏、骨骼甚至子宫内尚未出生的胎儿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女干尸的身世之谜 这具棺木自从埋葬后就一直没有打开过,里面有70余件衣服和装饰品,包括死者日常生活用品,如梳子、鞋、缝纫用具、假发等。棺材里还发现了几封信,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韩国文字手写稿。 棺材上还贴有“家之棺”的标签。一封信上写着当时李姓国王的一个情妇的名字,最特别的是这封信的一页上记下了死者去世的年月:“1566年12月,阴历十月”。 对16世纪服饰和丧葬习俗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包括特殊的埋葬方法和棺木的制造组装方法。尽管如此,另外一些问题还远远没有答案。 棺材里的女人到底是谁?根据对尸体的医学检查,她大概25岁,在偶然的一次回娘家时,死于难产。根据她写的信,她可能是王后哥哥的一个孙女。但是,她死后并未迁回到丈夫那里安葬,可能证明了它的另外一种身份,她有可能是她父亲的情妇生的女儿。 女干尸

7,女干尸有哪些研究价值?

这一发现将改变对早期李朝文化和埋葬习俗的传统看法,并且能够提供了解人类尸体自然木乃伊化过程的关键性信息。这是在木乃伊干尸被列为韩国学术研究的一个专门课题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2001年,发现了一具350年前的干尸,韩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研究。 韩国大学博物馆最近出版了一年来对这具女干尸研究的两卷论文集,包括考古学研究、医学研究、地理学研究和传统丧葬习俗研究等几方面的研究论文。 韩国大学博物馆馆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第一次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研究的课题,对这具干尸的研究将大大提高我们对早期李朝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认识。” 女干尸

8,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9,“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历史是文学的一个侧面面,文学记录历史。 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历史就是水,文学就是鱼。没有文学历史照样存在,但缺少思考;没有历史文学根本无从谈起。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