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能介绍下瑙莱坞情况吗

第三电影王国
如果单从拍摄的影片数量上看,尼日利亚的“瑙莱坞”已经是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王国。它拍摄的电影虽然多数是投资廉价、内容污七八糟的低劣影片,却让成千上万的影迷爱之不舍。
繁荣的电影业让尼日利亚人深感自豪,也让其他非洲国家感到嫉妒。“我认为是多种因素聚到一起促成尼日利亚的这件事情,”尼日利亚“独立电视制片人协会”主席费米·奥杜格贝米说:“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是一个爱讲故事的民族。我们有230多种语言和文化,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
首都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纷繁复杂的整个社会的缩影,现在拥有1500万人口,而且仍在快速增长。据联合国估计,到2010年,该市人口将达到2400万,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城市大街简直就是天然的舞台:随便问个路就会招来一阵戏剧般的高嗓和急切的手势。
“我们具有一种非常富于表现力的文化,这影响着我们的表演,”膀阔腰圆、留着灰白山羊胡子的演员理查德·达米约说:“在这里,演员善于表达满眼泪水的情绪就是一种优势。如果你不能立马就哭,就会被看成一个糟糕的演员。”
现在“瑙莱坞”还不太引起世人的注意,它制作的电影也很少参加世界著名的电影节,因此还很难引起在世界电影界的轰动。但是尼日利亚的电影人对本国电影业的前景非常有信心。“‘瑙莱坞’现在仅仅13岁,”《生存枷锁》的制片人奥冈约佛尔说:“既然他还是个孩子,那他就不是个青年。等到我们到了成年,那时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将会反过来向我们学习。”
“瑙莱坞”的电影起步较晚,多数电影评论家认为,尼日利亚1992年的一部电影《奴役下的生活》对该国电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片讲述了一个男人着迷于魔教,竟然要牺牲自己的妻子来换取财富的故事。自此以后,这种巫魔风格的电影奠定了“瑙莱坞”的发展方向。这种大多描述穷人离奇变富、花心丈夫发现自己阳具萎缩、情敌变瞎发疯甚至当街裸奔狂叫等“瑙莱坞”式的电影虽然外人看来有些荒唐,但非洲人自己却很喜欢。尼日利亚电影最先影响的是中非、西非地区一些国家,看过“瑙莱坞”影片的人普遍认为非洲本土影片善恶分明,而且贴近当地的生活,往往是看过以巫术为背景的影片后,反倒不再相信什么魔鬼的力量了。
非洲本土电影从来不会有什么大投资,多数电影的制作成本甚至不超过好莱坞黑人女明星的一件晚礼服。但也许正是“便宜”的原因,很多非洲人有机会欣赏他们自己的电影。非洲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十分简陋,有些所谓影院就是一间四面漏风的屋子里摆台放映机而已。但爱热闹的非洲人仍喜欢聚在一起边看电影边唠家常。事实上,非洲电影更为普及的放映形式是DVD。“瑙莱坞”一部新片出炉后,马上会通过DVD广泛发行,非洲老百姓会在商场、街边甚至农贸市场买到新片。虽然这里边也有大量的盗版碟,但电影极低的制作成本抵消了盗版带来的损失。可以说,“低投入,低回报”是“瑙莱坞”电影制作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瑙莱坞”电影虽然在市场占有率上居非洲领先地位,但从影片质量上讲并不足以代表非洲。西非国家加纳甚至出现过“反瑙莱坞”电影的浪潮。因为像乌干达、加蓬等国,不但在兴建自己的影视中心,也喊出了让非洲电影多样化的口号,神奇鬼怪故事的时代必将过去。这股风潮已经开始影响“瑙莱坞”电影人的创作思路,关注严肃的社会及政治问题的影片已开始增多。
非洲人最爱看肥皂剧
对于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来说,看电视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电还没有通过来,所以很多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很像我国几十年以前的农村。 夜幕降临,走在原始而古朴的非洲村落间,你不难发现成群结伙的非洲居民聚集在一起热闹非凡的场面。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滔滔不绝,让人不禁回想起中国当年社区里说书、杂耍一般的场景。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气息感染了非洲的电视制作人,大多数非洲电视剧也就是表现非洲普通人生活状态的肥皂剧。由于多数非洲国家受到前宗主国的影响,电视剧中对话以葡语、法语、英语等为主,一集下来从头唠叨到尾,外国人看起来比较费解,但当地人却看得津津有味。
2,好莱坞。宝莱坞。 中的莱坞是什么意思?
解释莱坞的话,可以说是规模庞大的影视基地。英文名:lywood 所以当代世界影坛不再是好莱坞一统天下,各国民族电影蓬勃兴起,已出现了“亚莱坞”(东亚)、“高莱坞”(法国)、“孟莱坞”(印度孟买)、“尼莱坞”(尼日利亚)等多极。 好莱坞(Hollywood),本意上是一个地名的概念,但由于当地发达的娱乐工业, 现“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港译“荷里活”,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洛杉矶的邻近地区,约有30万居民。但由于当地发达的娱乐工业,现“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不过电影制片厂分布的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好莱坞一隅,好莱坞与其周边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构成了美国影视工业的中心地区。 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电影的制作中心 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印度孟买的广受欢迎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尽管有些纯粹主义者对这个名字十分不满,看上去“宝莱坞”还是会被继续沿用下去,甚至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条目。 宝莱坞也被称作是“印地语(Hindi)的影院”,其实乌尔都语(Urdu)诗歌在这里也相当常见,同时英语的对白和歌曲所占的成分也正在逐年增加。不少影片中的对白中都有英语单词短语,甚至整个句子。一些电影还被制成两种或三种语言的版本(使用不同语言的字幕,或者不同的音轨)。
3,宝莱坞与好莱坞区别
宝莱坞与好莱坞区别在于: 1、好莱坞(Hollywood)通常指的是美国的电影工业,而宝莱坞(Bollywood)则指的是印度孟买的电影工业基地。 2、好莱坞(Hollywood)本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地名,宝莱坞(Bollywood)则不是任何地方的地名。 宝莱坞与好莱坞介绍: 1、好莱坞(Hollywood) 又称荷里活,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 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好莱坞电影城由此迅速形成并兴起,电影产业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电影也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2、宝莱坞(Bollywood) 是宝莱坞制片厂外景的简称,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代表部分印度电影产业,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 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的字头“B”,因而把“好莱坞”变成了“宝莱坞”(Bollywood)。 扩展资料: 好莱坞(Hollywood)的著名景点(仅介绍个别景点): 1、星光大道:建于1958年,是条沿美国好莱坞大道与藤街伸展的人行道,上面有2000多颗镶有好莱坞名人姓名的星形奖章,以纪念他们对娱乐工业的贡献。 2、好莱坞中国剧院:这所剧院由当时美国电影界风云人物“好莱坞先生”格劳曼先生倾力打造,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与杜比大剧院相邻,举办多届奥斯卡颁奖礼。以剧院广场巨星留印闻名世界,成为旅游胜地。 3、杜比剧院: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直至2033年,奥斯卡都会在杜比剧院举行颁奖典礼。 4、日落大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街道名称。其位于好莱坞大道,长约27公里,路两旁是绵延的棕榈树和林立的电影广告牌。 好莱坞(Hollywood)的知名电影公司(仅介绍个别公司): 1、二十世纪福克斯 2、华特迪士尼公司 3、狮门影业公司 4、派拉蒙电影公司 5、环球影片公司 6、华纳兄弟 7、梦工厂 宝莱坞(Bollywood)情况: 宝莱坞和印度其它几个主要影视基地泰米尔语(Kollywood),特鲁古语(Telugu),孟加拉语(Bengali),坎拿达语(Kannada)和马拉亚拉姆语(Malayalam)等构成了印度的庞大电影业。 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和售出的电影票数量居全世界第一,宝莱坞对印度以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南亚的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而今,印度的电影明星们在世界名流的圈子里风头日健,不少好莱坞明星开始往宝莱坞发展,宝莱坞明星的婚礼上,可以请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连美国总统到访,还传出了宝莱坞第一美女没空见布什的消息,可见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莱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莱坞
4,瑙莱坞有什么好电影
中新社巴黎五月五日电(王伟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五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尼日利亚和美国是世界上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 二00六年,印度宝莱坞制作了一千零九十一部长篇电影,被称为瑙莱坞的尼日利亚电影界制作了八百七十二部作品,美国制作了四百八十五部大片。上述三国位列拍电影最多国家前三名。 中国拍了三百三十部电影,居日本之后,位列第五。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了九十九个国家的数据。 调查表明,印度依然是个电影大国,而瑙莱坞的爆炸式增长尤其引人注目。实际上,尼日利亚没有正规的电影院,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放映都是采用诸如“家庭影院”之类的非正规方式。尼日利亚电兴旺的另一主要因素是:使用多种语言。约百分之五十六的瑙莱坞电影采用尼日利亚当地语言制作,百分之四十四采用英语,这有助于该国电影的出口。 英语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影语言。据调查,二00六年,世界上百分之三十六的电影是用英语拍摄的。 此外,美国电影继续在全球票房方面占据主导位置,而宝莱坞的电影作品在印度本国备受欢迎。(完)
5,你知道世界是哪个国家拍摄电影最多吗?
是印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在2009年5月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尼日利亚和美国是世界上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2006年,印度宝莱坞制作了1091部长篇电影,被称为瑙莱坞的尼日利亚电影界制作了872部作品,美国制作了485部大片。上述三国位列拍电影最多国家前三名。中国拍了330部电影,居日本之后,位列第五。美国的票房是最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电影多。
6,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电影节是什么?
柏林国际电影节:
恺撒电影奖:
法国国内电影的最高奖,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由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学会和法国电视二台合作举办。并组织评选投票产生。它以法国著名雕塑家吧勒达西尼 恺撒命名(因恺撒奖座由他设计)。始于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届。首届设十三个单项奖,即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开始增设最佳处女奖。一九八四年又增设最佳男女青年演员希望奖。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办于一九四六年,于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举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届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届在捷克的马里安温泉举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疗病地卡罗维法利举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举行外,每年举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苏联创办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后,为与之交替举行,便改为两年一次,在六、七月间举行,为期两周。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分为大奖和主要奖),其次有评委会特别奖、“利迪策玫瑰奖”。此外还有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前苏联)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由前苏联电影委员会和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创办于一九五九年,两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为一年一届,原定七月举行。一九七九年为了纪念苏联电影事业诞生六十周年,改为八月举行,为期两周左右,地点在莫斯科市。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放映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内容的影片,促进各国电影工作者交流经验和相互合作。最高奖名称为“圣 乔治奖”,靠政府拨款。该电影节向来是规模大,参加国多,而且东西方客人并重,亚非拉国家也很踊跃,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个国家,五百至六百多部电影参展或参赛。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主要活动项目有:一由三个评委会分别对故事片、儿童片、短片进行评奖。二举行会外演映和专场演映;三分别召开各种专题讨论会;四举办回顾展;五开设电影市场。故事片奖项原来分为大奖、金质奖、银质奖三种。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奖,相应增加金质奖和银质奖的数量。以上奖项授予最佳故事片、儿童片、短片。此外,还有最佳导演奖、男女演员奖、评委会特别奖、荣誉奖、纪念奖等。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一九七七年,于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举行。最高 奖名称为“美洲大奖”。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于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举行。主办者希望从电影中看世界,所以称谓“世界电影节”。此电影节的活动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赛;而且奖项名目繁多,但每一届实际评出颁奖的项目不多。电影节每年对本国参赛的影片都要颁发“国际电影评论奖”。除比赛外还有各种专题展映和研讨会。一九九五年为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该电影节邀请全世界最具影响的一批影评人评出本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电影导演给予表彰,举行表彰大会,在这十名导演中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名列第七,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一九三四年举办第二届后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一九四六年恢复举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 “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参加该电影节第一届活动的只有几个国家,二十几部电影参赛。意大利政府拨款资助,还专门为电影建造了电影宫,所以规模逐渐扩大。二战始,意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评奖活动附上法西斯色彩,让德国和意大利的影片频频得奖,引起英、美、法等国家电影界的强烈不满。反法西斯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纷纷拒绝参赛。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其它大型电影节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旨: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合进行国际发行放映的优秀影片,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同时根据形势的不同,每届电影节还提出不同的口号。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第一个,也是该国最大的电影节(全称为多诺斯蒂亚 圣 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被称为“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之父”。创办于一九五三年,于每年的9月21-30日举行,最高奖为“金贝壳奖”。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国电影界人士进行合作,以促进世界电影艺术和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节规定,凡参赛或参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并经电影节主席及选片委员会批准。奖项设正式奖和非正式奖二种。正式奖以“贝壳”命名,分金贝壳奖(大奖)、银贝壳;非正式奖有雅典娜奖、西班牙旅馆奖、堂 吉诃德奖等。
东京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一九八五年,于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最高奖名称为“东京大奖”。它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财大气粗的日本财团和政府的资助,电影节的经费富足,所以规模大,起点高。每两年举行一届,活动内容丰富,仅电影节大赛就有二种:国际电影节大赛和青年导演作品大赛。国际电影大赛设: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等。而表年导演作品奖设:金樱花奖、银樱花奖、铜樱花奖。获此三奖同时还颁发巨额奖金。由于奖金丰厚,青年导演作品大赛更具吸引力。但此项大奖规定,凡参加比赛的导演年龄要在三十五周岁以下,作品不满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赛在发掘青年导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瑞士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办于一九四六年(另一说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间举行,为期两周。每年有二三十个国家参加,放映几十部影片。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从来没有看过的外国影片,鼓励各国青年导演或新导演拍摄具有新风格的新内容的影片。
英国电影学院大奖(BAFTA):
在英国的地位等同于好莱坞的“奥斯卡”,故此亦被称为“英国奥斯卡”地位同样崇高。英国电影学院创建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和电视学会,一九七五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纪录片等。第二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三届增设联合国奖。第六届增设最佳英国男女演员、最佳外国男女演员奖,最有前途新人奖等五项。第八届增设最佳动画片、最佳电影剧作(英国)两项奖。第十三届增设最佳短片奖。第十七届增设最佳英国片摄影奖。第十八届增设了最佳英国片艺术指导、最佳英国片服装设计两项奖。第二十由增设最佳英国片剪辑奖。第二十二届增设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电影和电视分开授奖,一九六八年起,每届同时授奖。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但近年来提名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得提名,奖项敢改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奥斯卡类似。
欧洲电影奖: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倡议下设立的欧洲电影奖。其宗旨是永久树立欧洲各国都遵循的电影的艺术精神。当时柏林是电影奖的永久举行地。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欧洲电影奖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庆典移师伦敦。2000年欧洲电影奖在法国的巴黎举行。
开罗国际电影节:
由埃及电影作家与评论家协会主办,创办于一九七六年,于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字塔奖”。该电影节的宗旨是:发展世界电影事业,促进各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经验交流。它规定,凡是不带政治色彩的纯艺术性的故事片、纪录片、短片均可参展、参赛。电影节设立的奖项以古埃及阿米诺菲斯国王的王后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称,开罗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她的塑像。此金奖为大奖,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开罗又把大奖改为金字塔金像奖。金字塔银像奖分别授予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等。
奥斯卡金像奖: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当时美国电影界的三十六位领导人在一次集会上发起组织一个以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为宗旨的非赢利团体。这就是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的前身。电影届领导人梅耶建议学院用颁奖的方式,为正在繁荣和发展中的电影业带来了声望和荣誉的人颁奖,于是产生了学院奖,选定了二十四岁的雕塑家乔治 斯坦利创作的镀金雕像偢奖品,因为塑像为金色,故称金像奖。首届颁发仪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当时 ,这项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报道与金像奖有关的活动也只有当地的《洛杉矶时报》。一九三一年第四头昏脑胀授奖时,该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玛格丽特 赫利奇看到金像,无意中说了句:“这个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来,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奥斯卡 沃尔德。她说的那句话,恰好被一群记者听到,于是就被广泛宣扬出去,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这座奖称为“奥斯卡”。玛格丽特 赫利奇后来成为该学院的副院长。一九三四年,洛杉矶广播电台首次对奥斯卡颁奖仪式作了一个小时的实况广播,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人们把这次实况转播称为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