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历史上皇帝有姓熊的吗?

历史上皇帝有姓熊的吗?

没有,但在皇帝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之前的君主都不称皇帝)出现以前有过国君,有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熊旅、熊槐、熊横、熊元、熊商等。 1、熊槐 楚怀王熊槐(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出生于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是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 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执政后期,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 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楚成王趁会盟之际扣留宋襄公,开了破坏邦交礼仪的先例。 楚怀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自以为无害于自己而不讨伐。楚怀王为国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国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签订盟约为借口攻打楚国。 楚国暂得保。三年后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2、熊横 楚顷襄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63年),出生于湖北宜城东南,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在位,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熊完逃回楚国继位,是为楚考烈王。 3、熊元 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 从公元前272年开始在秦国做质子,公元前263年其父楚顷襄王病危时,其欲回国争夺王位,但秦昭襄王以情况不明为由,不放归。后其侍人黄歇以偷梁换柱的计略骗过秦国人,使其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 为报答黄歇,考烈王即位后以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公元前258年,秦围赵急,楚考烈王命春申君率兵救赵。其后楚灭鲁。公元前241年楚与诸侯共伐秦,无功而回,迁都寿春。 曾为了组织合众,共谋讨伐秦国,派人到周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要求,结果害得周赧王债台高筑。 《战国策》和《史记》说: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 春申君娶赵国人李园之妹李嫣。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 楚哀王是楚幽王的同母弟,楚王负刍是楚哀王的庶兄,所谓“楚考烈王无子”应是其后楚王为争夺王位,散布的流言,在楚考烈王回国之前,已在秦国生有一子名启,后为秦国封为昌平君,后叛秦归楚,成为末代楚王。 4、熊旅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 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 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5、熊商 楚威王熊商(?―前329年),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之后被田盼大败。楚国虽说先胜后败,但势力还是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怀王熊槐继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国君主

2,历史皇帝有姓熊的吗

李姓繁衍为我国大姓,人口仅次于王姓。李姓之昌除了源远流长外,和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建立12个政权,出了58个皇帝有关。据《新唐书》记载,李渊有23个儿子,李世民有22个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如此繁衍,李姓人数自然增加很快。兼之历代李姓王朝都曾大赐功臣姓李(所谓“国姓”),这也是李姓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唐一代就有安、董、杜、郭、胡、罗、麻、张等16姓有功之臣赐为李姓。

3,楚国国君前面为什么要加个“熊”姓?熊和楚国有何故事?

楚国国君的名字前面都有个“熊”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熊和楚国之间还是有着某种牵连的,他们的祖上就和“熊”有牵连,在他们眼里,熊是吉祥物,所以在名字前面加“熊”姓。一,楚国君王的名字都是“熊”姓,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规矩。从一开始的穴熊,到后来楚武王,楚文王,还有楚成王,他们每一位王在继承王位以后,都会在名字前面加上“熊”姓,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尊容,根据记载,楚成王在去世之前就曾说过想要吃熊掌,其意思就是说,吃了图腾动物的血肉,可以增加灵性。由此可见,“熊”对于楚国来说,是一种吉祥物,是民族图腾。所以楚王都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上“熊”姓。二,楚国人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喜欢在名字前加上“熊”姓,和祖先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楚国人和夏朝人,还有周人都是亲族,而夏人还有周人,都是把熊当成是图腾的,周文王当初也是梦到了一个关于熊的好梦,后来就得到了姜子牙的帮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熊”是尊贵的,而且熊勇猛善战,就像楚国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一样。而且在《山海经》里也有一些关于楚国的神话故事,有一部分都是和熊有关的。三,楚国的强大和“熊”有关。因为对于楚人来说,熊是他们的图腾,也是他们民族的象征,熊很强大,代表的楚人也都是强大的。再加上楚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楚国一步步的强大起来,让他们这个以熊为图腾的民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实以熊为图腾的民族还有很多,比如说鄂温克人,还有鄂伦春人,而楚国国王以熊命名也和这些民族有着一定的关联。

4,为什么春秋前期楚国君王姓熊,而中后期姓芈

这个问题本身有错,楚国王室始终都是芈姓(不是姓芈),姓是大氏族部落的标志,楚国的贵族大多是芈姓,后来子孙后代各有荣耀际遇,就分家出去产生了氏的标志,楚王室以熊为氏,不是姓熊,叫做芈姓熊氏,其他楚国贵族有芈姓屈氏(屈原知道不?)、芈姓景氏等等。姓别源流,同姓不通婚(赵、秦斗得不可开交,质子什么的,但绝不会通婚,都是羸姓嘛),所以女子名后带姓,免得嫁错,所以芈月是不会有的,最多只有月芈,还有妲己、褒姒、孟姜之类。氏明贵贱,只有贵族才有氏,草民就是无名氏了,所以男子名前冠氏,以显其贵,如孔丘、赵政(称始皇帝为羸政的可以休矣)等等。

5,若敖氏的介绍

若敖氏,又称若敖族或若敖氏之族。是活跃于春秋时期楚国的芈姓家族,祖先为楚国国君熊仪,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在其内部又分鬬氏和成氏两个支系。若敖族的成员鬬伯比、鬬廉、鬬祁、鬬勃、鬬谷於菟(子文)、鬬般及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等人在楚武王至楚庄王时代长期担任军政要职。经过楚庄王九年的若敖族之乱后,若敖族的地位迅速下降,但其后裔仍不时出现于春秋末期和战国的楚国政坛。。

6,战国时坐拥残山剩水的楚国,为什么让秦国统一了天下


首先,对于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强大,跟自己比较可怜的出身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楚国起初封地又小又偏,筚路蓝缕这些词就是形容楚国先人创业之难,楚人四处开荒拓土的同时,接触了南北各路文化,所以骨子里刚烈剽悍又自由浪漫,跟中原诸侯表面上的中庸礼让完全不是一个腔调。而秦国也好不到哪去,秦国的祖先是养马的出身,领土又地处西陲,向东发展之路被晋挡着,质朴尚武但是文教落后。 秦和楚,在春秋时没少被中原诸侯当傻子戏弄,其实都是苦命人。


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楚国虽然地盘比较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开化的落后地区,其经济政治水平全面落后于中原和关中地区。即便是楚国占领的吴越之地,在当时还没有发展到鱼米之乡的地步。而秦国占据的关中和巴蜀之地,那可是天下的两大粮仓。另外,秦国坐拥函谷关、崤山的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至于楚国,平原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促使楚国在防守时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攻守兼备才是强国的必备要素。

其次,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虽然秦国、楚国都存在旧贵族。但是,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就能摆平阻碍新法的旧贵族,从而让商鞅变法可以彻底地贯彻下去。而楚国也在吴起的鼓动下搞了变法,不过,因为楚国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变法改革才进行半年,就由于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而终结。 对于楚国来说,春秋时期就有过若敖氏专权的现象,战国时期楚国就有屈景昭三大贵族,这种大贵族很容易阻碍国家政策的实施。


正是因为变法改革上的不顺利、不彻底,导致楚国的兵员素质和军事实力落后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等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军功授爵培养起秦国士兵崇尚武力的传统,当秦国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去耕战后,秦国逐渐成为了一个战斗力强大的帝国。 而楚国因为统治区域比较辽阔,不仅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在民俗上属于比较轻飘的类型。同时,楚国人还喜欢经商和搞浪漫文化,这在秦国的虎狼之师面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进入到战国时期,各个大国都相继步入到封建社会中。而在封建王朝,君主的历史作用被无限放大。在战国的中后期,楚国总共就出现了楚悼王、楚威王两位比较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因为在位时间较短和间隔较远,所以没有起到多大影响。 与此同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即站在六代英明君主的肩膀上,那明显超过了楚国君主数个档次了。

7,现代姓在古代是什么?

  似乎在之前是分封地方的名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姓。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8,楚国国君列表

1、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从公元前272年开始在秦国做质子,公元前263年其父楚顷襄王病危时,其欲回国争夺王位,但秦昭襄王以情况不明为由,不放归。 2、楚幽王(?―前228年),芈姓,熊氏,名悍(年表名悼),楚考烈王之子,一说是春申君之私生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幽王十年(前228年)三月,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 3、楚哀王,芈姓,熊氏,名犹,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昌平君异母弟。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犹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哀王在位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王太后李嫣也被杀,舅舅李园家满门抄斩。负刍自立为楚王,是为楚王负刍。 4、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芈姓,熊氏,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5、昌平君熊启(公元前271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母亲是秦昭襄王之女。战国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兼姑爷爷,末代楚王。前238年,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任相邦,后被秦始皇派往陈郢以安抚楚民。

9,春秋五霸之楚国历代大王

  国君世系  (属于熊氏家族,除项羽外)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楚熊蚤 芈蚤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2 楚熊丽 芈熊丽


  3 楚熊狂 芈熊狂


  4 楚熊绎 芈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
  5 楚熊艾 芈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6 楚熊黵 芈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7 楚熊胜 芈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杨 芈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9 楚熊渠 芈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10 楚熊挚 芈熊挚 前876年 1 又作熊挚红
  11 楚熊延 芈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12 楚熊勇 芈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13 楚熊严 芈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

  14 楚熊霜 芈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15 楚熊徇 芈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16 楚熊咢 芈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

  17 楚若敖 芈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

  18 楚霄敖 芈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19 楚厉王 芈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蚡冒
  20 楚武王 芈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1 楚文王 芈熊赀 前689年—前677年 13

  22 楚杜敖 芈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芈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24 楚穆王 芈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芈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7 楚康王 芈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28 楚郏敖 芈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芈熊员
  29 楚灵王 芈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楚王比 芈比 前529年 1

  31 楚平王 芈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芈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33 楚惠王 芈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芈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5 楚声王 芈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36 楚悼王 芈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37 楚肃王 芈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38 楚宣王 芈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39 楚威王 芈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40 楚前怀王 芈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 芈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42 楚考烈王 芈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3 楚幽王 芈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44 楚哀王 芈犹 前228年 1

  45 楚王负刍 芈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芈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 16

  48 楚后怀王 芈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楚义帝 , 前205年为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籍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望采纳,给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