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初级会计 > 正文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
提示: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

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如下: 以《玲珑塔》选段为例: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 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清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都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把儿,六徒弟名叫把儿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名字就叫做倒随风。 老师傅教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把儿会打鼓,把儿葫芦蹦会念经。 随风倒他会扫地,这个倒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 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 这个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把儿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把儿的鼓, 蹦葫芦把儿他念不了把儿葫芦蹦的经。 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 那个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 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 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 玲珑宝塔,十三层,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 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 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叫他罚跪到天明。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 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 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 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 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 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 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 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 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 七个金铃,二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 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 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一层。 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 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十一个木鱼十一盏灯。 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 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鱼十三盏灯。 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西河大鼓
提示: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

据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王振元、王再望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名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传统书目非常丰富,大书如《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小段如《小姑贤》、《兰桥会》等。此外,近年来还拥有不少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西河大鼓
提示:

西河大鼓

       昨个妈妈告诉我,和老姥爷同师门的大鼓艺人在世的只有一位90岁的老奶奶了。

       老姥爷是1930年生人,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刚刚出生就被生母送到了他的养父母家里,而养父母还没有见到新中国的面貌就离开了人世。老姥爷生前告诉我,他17岁的时候,抱着家里仅存的柴火杆子和棒秸秆去给大鼓师傅磕头学艺,之后就靠着唱大鼓的本领养家糊口。

       西河大鼓是传统的北方曲艺剧种,广泛流传在河北,山东,天津一带。现在像德云社一样的相声团体是这种大鼓书的主要传播者,而在从前,西河大鼓艺人尽是自起炉灶,带着鼓、板、弦家伙事儿和满肚子的民间故事在地方搭台唱大鼓。

       妈妈和我说,老姥爷年轻的时候是我们那一带顶顶厉害的大鼓先生,得亏了老师傅的耳提面命,老姥爷三弦弹得溜,鼓套子敲得棒,每每搭台唱大鼓都有人叫好。白天在家里记折子,晚上就抱着弦子给人唱出来,一出大鼓能唱它个三四个钟头。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杨门女将是当时老姥爷唱得最火的折子。妈妈打小跟着爷爷蹭大鼓书,这些故事也能讲个七七八八。

       但后来经历了一些动乱,西河大鼓的艺人大都散开了,有些人路子走得通,投奔了个好地方前途一片光明;有些人放下了自己的蛇皮弦子,当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老姥爷路子没有那么活泛,但也没放下自己的吃饭手艺,在我们当地的文化局考了个演出证,正儿八经“持证上岗”,又唱了十来年的西河大鼓,直到七十来岁退休。

       昨儿本想问问,家里还有没有老姥爷当年唱大鼓的录音录像带,妈妈却和我讲,那些录音带早些时候被姥爷送了朋友,很难再循踪迹,还在世的那位老奶奶也没了唱西河大鼓的气力。

       作为民间优秀的曲艺剧种,西河大鼓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现在西河大鼓却很难受到其应受的关注与重视,现实中我们可能只能去茶馆或者相声社才能找到西河大鼓的踪迹。传统曲艺的复兴是之前郭德纲先生给我们提过的一个概念,当然,这不应仅仅是一个概念。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德云社的带动下听起了相声,这是一个曲艺发展的向好信号。我也希望在之后,更多的人也可以关注一下咱们的大鼓书,尤其是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相比,西河大鼓的受众更小,当然传播也有一定的阻力,如果再缺少关注,这项发展曲折的民间艺术可能就会在未知的某一天消亡在人们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