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书斋的意思
书斋的意思
提示:

书斋的意思

书斋,汉语词语,拼音是shū zhāi,意思是指书房。专门放书和储藏书的地方;用以书画之地。 出自唐代王勃《赠李十四》诗之四:“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名人书斋: 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老学庵: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聊斋: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所讲的奇闻异事加工整理成小说,因此他的书斋取名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相关造句 1、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2、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 3、走入孤独,远离书斋,如同远离社会一样重要。 4、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象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搅动出一丝的波澜似的。 5、反之,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谁推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书斋

书斋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提示:

书斋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书斋,指书房。专门放书储藏书的地方;用以书画之地。1、现代笔者霍文骞所著《书斋》,以卑亢的写作手法,抒发其少年坎坷不得志。2、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四:“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3、宋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白日且犹自可,黄昏后是甚活?对冷落书斋,青荧灯火。”4、茅盾《尚未成功》一:“他呆呆地朝窗外望了一会儿,便慢慢走下楼去,一直走进了他的书斋。”名人书斋: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老学庵: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取名“七录斋”。他自幼好学且勤于手抄,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以达到“胸有成竹”,故此得名。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叫“饮冰室”。“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自己内心的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

书斋是啥意思
提示:

书斋是啥意思

书斋是指书房,专门放书储藏书的地方;用以书画之地。 现代笔者霍文骞所著《书斋》,以卑亢的写作手法,抒发其少年坎坷不得志。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四:“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宋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白日且犹自可,黄昏后是甚活?对冷落书斋,青荧灯火。” 茅盾《尚未成功》一:“他呆呆地朝窗外望了一会儿,便慢慢走下楼去,一直走进了他的书斋。”《书斋》是一部个人抒情诗词集。笔者霍俊,生于90后,但其不断对古典文学的追求,使他脱离现代主流性的圈子。当然更不是所谓的“非主流”。 相反受经典文学的熏陶,尝怀古代伟人志向的追求。更是以忠孝进之、情义守之、德信立之。然皆因重情义而失忠孝,不禁黯然丧志,则德信自溃矣。遂闭门塞听,不与任何人来往。这之后更是复申《二十五史》《三国》《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春秋左传》等书。 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老学庵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取名“七录斋”。他自幼好学且勤于手抄,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以达到“胸有成竹”,故此得名。 聊斋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所讲的奇闻异事加工整理成小说,因此他的书斋取名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叫“饮冰室”。“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比喻自己内心的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