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会计实操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安徽理工大学在哪里?
安徽理工大学在哪里?
提示:

安徽理工大学在哪里?

安徽理工大学在安徽省淮南市舜耕中路168号。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矿业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 扩展资料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8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获批2个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和2个省级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 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其中6个学科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安徽理工大学具体位置
提示:

安徽理工大学具体位置

安徽理工大学在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学校创建于1945年,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回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 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发展现状 安徽理工大学建校74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其中涌现了以彭苏萍、袁亮、陈湘生三位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学校以优异的人才培养质量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000余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省学术带头人与后备人选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 以上内容参考: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

安徽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
提示:

安徽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

安徽理工大学设立的专业主要有: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卓越计划)、交通工程、智能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五年)、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等。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9个本科专业。 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唯一特别支持),5个III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安全、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比较好的专业有哪些?
提示:

安徽理工大学比较好的专业有哪些?

安徽理工大学比较好的专业有: 1、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弹药战斗部与爆炸技术以及在民用机械工程和工程爆破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采矿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以矿业工程为主,集地面、地下建筑、爆破工程、矿业技术经济于一体,属于多学科、宽口径工程专业。此专业直接为矿物加工工程提供矿石,然后成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原料。 3、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本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 4、安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地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充实到生产、科研的第一线,少部分人进入到比较高的层次就读研究生,部分人进入到科研院所。按照人才服务领域的不同就应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切实实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的要求。